理论学习

首页 >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科学精神谈26】祝世宁:甘为人梯的“追光者”
作者:学习强国  编辑:刘园美   发布时间:2022-12-26  发布来源:学习强国    浏览次数:

前不久,“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评审结果揭晓。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拍摄的《科学家精神——祝世宁》短视频喜提最具传播价值奖。

说起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名“追光者”。

“我们团队研究的材料叫做光学超晶格,它能够产生波长不同的激光。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用到它,比如探测大气污染、找有毒气体分子,这就需要红外激光,需要光学超晶格。”祝世宁如此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

而立之年考入大学

1949年,祝世宁出生于江苏南京。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祝世宁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1968年底,19岁的祝世宁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插队。1970年,他又进入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马厂柴油机厂工作。1977年,在一次出差途中,他得知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这可谓祝世宁人生的转折点。经过紧张的备考,已近而立之年的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老员工。

这段波折的经历,并没有影响祝世宁对科学的热爱。对他而言,科学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磁场,一直深深地吸引着他。即便是在农村插队的时候,他也没忘记在行囊里装上从在大学教书的伯伯那里要来的《生物化学讲义》《遗传学》和一些农业科技类的书籍。艰苦劳动之余,即便再累,祝世宁每天晚上也会在昏暗的油灯下,读上一段书,做点笔记。

因为实验能力突出,1990年,祝世宁被召进中国科学院院士闵乃本领导的课题组,从事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工作。此后,他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块能同时产生二色激光的准周期超晶格。

2007年,闵乃本主持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祝世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能走到今天,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特别喜欢做科学研究;二是艰苦的农村劳动锻炼了我,使我面对困难、挑战更具耐力。”祝世宁说。

注重培养年轻科研人员

专注实验固然重要,但在祝世宁看来,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也同样重要。

谈到学术交流,祝世宁给科技日报记者讲了个故事。前些年,南京大学在筹建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时,要建设新楼,学校有关工作人员询问祝世宁的意见:新楼里教授的办公室,是否应该比其他人的更大些?祝世宁给出的建议是,大家的办公室都应该是一样大的,不要给个别人特殊待遇,但是公共区域要大一些。

“我觉得,不要把办公室分三六九等,不要有那么多等级;同时,新工学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经常讨论问题,要规划好公共区域,比如会议室、咖啡厅,这样大家开研讨会的时候,或者有客人到访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在公共区域交流。”祝世宁说,学校要创造好的学术氛围,鼓励科研人员互相多交流。大楼建成后,祝世宁的办公室和青年教师的一样大,而且被连在一起,因此大家经常互相串门,对此他很开心。

“国家的发展最终是要依靠人才。”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祝世宁总是寄予厚望。在他看来,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不忘初心,坚持自己对一些问题的判断,有自己的定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科学问题,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不能太急功近利,要敢于啃“硬骨头”。

在日常工作中,祝世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年轻人才的培养上。“我总说,要保护好年轻人的创造力,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给他们创造条件,做他们的‘梯子’。”祝世宁坦言。

“人一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不要给自己设一个边界,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新问题,勇于接受新知识,我觉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算是活得非常有趣了。”祝世宁说。

友情链接

  • 集团微信公众号

  • 员工会微信公众号

  • 公司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800cc全讯白菜网 - 全讯800cc大白菜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编:430200 电话:027-59367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