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首页 >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学雷锋,我们正青春14】在新征程上彰显雷锋精神的时代魅力
作者:学习强国  编辑:刘园美   发布时间:2023-03-14  发布来源:学习强国    浏览次数:

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推进雷锋精神内涵的时代化

雷锋精神在60年的发展中,之所以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精神内涵始终与时俱进,并在这一过程中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社会道德建设需要和公民个体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紧密相融。以史为鉴,推动雷锋精神内涵的时代化发展,要继续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挖掘雷锋精神中丰富的民族文化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雷锋精神中爱国敬业、服务人民、勤俭节约、锐意进取等精神内涵与中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等人“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充分挖掘雷锋精神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基因,不仅能够用民族文化厚其底蕴、丰其根基,也能够实现革命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在雷锋精神这一载体标识上融合互通,实现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的整合。

第二,推动雷锋精神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相融相通。《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规定,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主要着力点。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服务人民、奉献集体始终是雷锋精神的核心,雷锋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兢兢业业的职业道德,和睦互助的家庭美德,律己自强的个人品德,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同音共律。同时,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所强调的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弘扬时代精神等内容,在雷锋事迹中都有体现,并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雷锋精神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其中,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是连接国家与个人、必须且关键的中间环节。回望过去,雷锋精神起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当时更多是对国家层面目标的观照;其内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得以拓展,增加了对个体人生价值的关切。而对雷锋精神的阐释挖掘在社会价值维度还较为薄弱。展望未来,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对雷锋精神中社会价值维度的阐发,推动雷锋精神在新时代条件下继续发展。

推动雷锋精神践行策略的多元化

新时代推动雷锋精神的广泛践行,需要在参与主体、践行场域和实践形式上采取更多创新策略。

第一,充分调动不同群体的参与热情。新时代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仅靠政府难免在力量上捉襟见肘,必须充分依靠人民,并重点调动好党员干部、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传承雷锋精神,要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党员已超过9600万,通过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等制度,推动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在继续发挥好青年学雷锋主力军作用的同时,着力引导中小员工加强学雷锋志愿服务认知,积极搭建各类实践平台,使学雷锋志愿服务从小就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此外,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2021年《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引导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文教卫生等活动”,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同时满足老年人老有所为的价值需求。

第二,完善雷锋精神践行的多样场域。既要通过制度化建设完善村镇、社区和学校这三大传统场域,也要不断开辟新的活动场域。近年来,在中央统筹推动之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县、乡镇、村陆续建立,以志愿服务为基本方式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逐步建立起一支群众身边的志愿者队伍,激发起了村镇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在城市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借助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而如火如荼地展开,形成了以居委会为组织核心、社区党员为主体、吸纳全体社区成员广泛加入的队伍力量。与此同时,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站点、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党群服务中心等新的场域不断被开辟,这些新场域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以点带面,发挥了示范性力量。

第三,创新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践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社会参与、完善自身等需求日益迫切,学雷锋志愿服务在满足人们需求上也呈现出从“托底”到“拔高”、由千篇一律到小众化个性化的转变趋势。在组织方面,以共青团系统为主体、以各类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为重要力量的垂直化组织形式,尽管能够动员广大力量参与其中,保障群众“托底”性需求,但是在应对小众化个性化需求上则略显灵活性不足。新时代学雷锋志愿服务应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以项目为中心构建起扁平化组织形式。

实现雷锋精神作用格局的立体化

新征程上继续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还需要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服务党和国家建设大局中,立体化拓宽雷锋精神的影响。

推动雷锋精神影响向“深”里发展,与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相融相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重视精神的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同样重视精神生活,倡导追求精神境界。同时应看到,满足精神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精神生活,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用雷锋精神启智润心,引导人民树立通过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观念,能够激发起人民的主人翁意识,进而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

推动雷锋精神影响向“广”里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相辅相成。当前中国面临“强起来”的历史任务,这既要求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的“强”,也要求文化软实力的“强”,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道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雷锋以其亲民的形象和待人接物的温暖方式,已经赢得了许多外国友人的认同,雷锋精神中的集体主义与西方文化的共同体意识、雷锋精神中强烈的主体能动性与西方文化中个体主义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都表征着人类朝向更美好社会的一种努力。这种特质有助于降低国际文化传播阻力,提升中华文化亲和力。

推动雷锋精神影响向“高”里发展,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相契相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批判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其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一高度,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雷锋精神中蕴含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是“人民至上”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化。推动雷锋精神服务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既能促使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具体生动的实践表现,也有助于雷锋精神不断深化时代内涵,焕发时代活力。

友情链接

  • 集团微信公众号

  • 员工会微信公众号

  • 公司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800cc全讯白菜网 - 全讯800cc大白菜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编:430200 电话:027-59367570